小红书近期动作频频!继微信发出关于AI工具风险的预警之后,小红书也针对AI的滥用问题采取了行动。这表明,各大平台可能已经开始了对AI问题的集中整治。在这种形势下,这次整治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平台纷纷出手
近期,我国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活动。4月30日17时左右,网信办发布相关通知。紧接着,18时微信平台便发布了公告,旨在打击第三方AI工具非法获取用户信息的行为。今日,小红书也发布了《关于整治AI技术滥用的治理公告》。这一连串的行动表明,各大平台开始关注并重视AI技术滥用所带来的问题。
小红书的重点整治
小红书此次集中整治了利用人工智能批量制造虚假内容以增加粉丝、借助AI进行账号运营和商品推广等违规举动。在当前流量至上的网络氛围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有的人便试图运用AI技术大量生成虚假信息来吸引粉丝,随后进行商品销售以谋取利润,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平台的健康环境。
本阶段治理成果
本阶段,小红书增强了审查和清除的力度,对诸如“运用人工智能制作低俗猎奇视频”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整治。总计清理了265条违规内容,并对13名违规用户实施了禁言措施。这样规模的清理活动,有助于有效控制平台上的违规内容,让用户能够接触到更加真实的信息。
打击账号非法交易
小红书对网络账号的转让、买卖、出租等行为进行了严格打击,并且对AI生成的内容实施了严格的监测和甄别。在互联网上,账号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不法分子甚至利用AI技术批量制作账号进行交易。小红书采取的这些措施,旨在从根本上降低违规账号的流通数量。
后续的治理规划
接下来,小红书将持续增强打击力度,对平台内AI领域的治理能力进行升级和优化,这包括强化AI识别技术的建设。鉴于AI技术持续进步,违规行为也将变得更加难以察觉,因此,小红书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早地发现并妥善处理新出现的违规问题。
与微信治理的差异
与微信不同,微信主要针对第三方AI管理工具进行打击,而小红书则专注于AI内容生态的治理,并且首次将“AI虚拟账号的转让”以及“AI标注的规避”纳入到治理范围之内。这两个平台在治理的方向上各有其侧重点,但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应对AI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这一点也反映出,不同的平台会依据自身的特性来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
平台对人工智能进行管理是个积极的举措,然而,在监管和保障用户创作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却是一项挑战。你认为小红书这次的整顿能否有效阻止AI技术的滥用?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并分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