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你可能早已忘掉的问题。
《乐夏》之后,你多久没看见有趣的音乐综艺了?
今天Sir要聊的这款。
如果说《乐夏》是A面,那它可能就是B面。
是它不好吗?倒不是。
某种角度说2017快手红歌热门歌曲,它是从音乐的另一个侧面在描写时代。
“我们曾经会花好多时间
听一整张专辑
现在
听歌你听个三秒钟不喜欢
我就剪掉了”
是,《乐夏》每一首歌,表演必须完整;
但这场综艺,更注重所谓“音乐碎片”。
这标准似乎奇怪,却隐藏了残酷的市场规则,你想,从《小苹果》《野狼Disco》到近来的《毛毛歌》,红的,神的,吸睛的不总是一两句?
再说综艺感。
《乐夏》总体其乐融融,搞笑吐槽上去飚的也是金句,爽的是五条人这一类知识分子型乐手;
但这档?
吵架不是为了娱乐疗效,是真·看不顺眼。
天雷勾地火的多个名场面,折射了新时代的平等——都是网上混饭吃的,你有资格评价我吗,你没有。
“现在我决定下节目就拉黑他
你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你听得懂情歌吗!
有人爱你吗!
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你!”
恩,不“尊重”音乐,只看中“碎片”;
不尊重评委,台下锋芒毕露,台上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这种节目也要推荐么?
来。
今天就为你推荐《乐夏》的B面。
《为歌而赞》
没有铺天盖地搞宣传,它算是渐次上线的。
Sir一开始没留心,随手点开,只因一个人让我好奇:
崔健。
不管中国摇滚乐还是流行乐,他都算是教父之一。
大家也都晓得崔健几乎不上综艺,可此次,他竟然来了。
不仅兼任助演嘉宾,还顺便首秀了新曲《飞狗》,特给面子。
你说是崔健在肯定它的音乐性。
不如说,崔健在肯定这档综艺的“背景”——“网络,是我不可能不去面对的交流形式。”
虚心心态值得点赞。
作为一代摇滚乐教父,他仍然肯定音乐的艺术价值,但也未曾忽略音乐的传唱度。
音乐,首先是艺术品吗?
首先是。但其次呢?
除非你是不吃不喝的仙儿……音乐的其次是传播,是要传到他人眼睛里“被看见”的。
既要尊重艺术,也要尊重眼睛,因为。
在这个拇指滑动就可以随意忽视作品的年代,“听不见”的音乐,本身就没有生命。
好,那简单了。
什么流行乐、说唱乐、网红歌,在传播的碎片面前,在“被看见”的大众眼睛面前,不都一律平等?
那参赛歌手,又有哪些理由不平等?
一次音乐人的“乱炖”
以上部份是Sir对节目创意的猜想,但恐怕八九不离十。
总之,在主办方这些“更尊重眼睛”的综艺逻辑下,一档汇集老中青和多种音乐类型的综艺诞生了。
一副副打扮不一,气质迥异的style,凑齐了。
看着有点乱,其实。
它确实打破了某种音乐与专业的次元壁。
流行金曲的张信哲、张韶涵,说不定会PK饶舌歌手马思唯,或者唱《野狼disco》火了的宝石Gem;
写出《无名之辈》《让我留在你身边》的唐汉霄,也会带着创作人的气质与害羞,直接遭到成团不到一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男团THE9。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乱来?
但关闭偶像团体的粉丝滤镜,让他们遭到专业人士的“碾压”,不就是音乐圈新人该有的成长。
好,这是场音乐圈的百团大战。
我如此一说,你应当形成了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情。
别忙,赛制还是要简单介绍两句。
看完第一集,Sir发觉她们玩的是——6组歌手,3V3组队PK。
一组唱改编的热歌,一组则唱新曲。
有意思,热歌火的缘由是“碎片”,现场唱上去,比拼的则是真材实料的歌喉和诠释;
新歌没哪些人气基础,现场表演,反而赛的是“碎片”——有没有火起来的知性,有没有1秒入耳的当红资质。
但看表演之前,让我们先看点热闹吧……
为什么Sir说“看热闹不嫌事大”呢?
因为这个赛制真“变态”。
一个“违反数学常识”的赛制
你问什么叫“违反数学常识”。
那我问你,一般综艺,权威的人是坐前面,还是下边?
文章开头Sir提示了,这档综艺很不给评委脸,一句听不顺,选手直接就开撕。
这似乎是因为,这档综艺的评委,走的就不是“传统路线”。
不是资深歌手大腕,不是哪些专业乐评人、资深乐迷……
只是一群普通的抖音短视频创作者。
你可以说她们不懂音乐,当然可以(这就是本场综艺好多歌手表示不服的理由)。
但你不能说,他们“不懂大众的眼睛”。
节目组约请了100多位年纪、职业、趣味和题材各异的创作者,组成了歌曲百赞团。
其中有的创作喜剧、有的分享生活、有的玩科幻......他们,说不定就是网路上众生态的写照。
然后让6位千万级粉丝的创作者,组成爆赞团。
比起百赞团,爆赞团有着更具份量和决定性的票数。
流量越大,话语权也越大。
这是一种“不讲道理”的真实。
我不说你高雅粗俗,好听难听……我只评价你有没有“传播力”。
不仅不讲道理,而且“不给机会”。
它不会给一个音乐作品,完整展示的机会:
在歌手即将演唱前,demo会被送到评委们(短视频创作者们)面前。
但这demo不是完整的,仅有一小段“音乐碎片”。
就凭碎片,先投一轮票;
然后等歌手完整演唱完,再投一轮;
最后,每期票数最多的歌手和歌曲,能获得这群“评委”二次创作,帮忙和配合宣发歌曲。
你问那么复杂是要干嘛?
这么一套组合拳出来,说不定都会诞生百亿播放量的新神曲啊。
代表着音乐有了眼睛,有了传播,有了生命力啊。
看到这Sir终于明白,此档综艺虽然就是一次市场化操练,或者说,是对现今音乐生态的一次模拟。
它组合了音乐人和传播人,组合了艺术和媒体。
所以更系统、分工更细致——让唱歌的人好好跳舞,让懂传播的人好好做传播。
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更专业?
敏感如你,应该早已隐约倍感了火药味。
两种标准的人非塞入一个场子,吵架在所难免了。
100个为音乐生气的理由
艺术和挣钱,专业度和传唱度。
这档节目天生的对立性,可想而知生气容易,拆架很难。
在联赛现场,像有一对永不妥协的双生儿不断在吵,你还很难判断谁对谁错。
比如首位献声的唐汉霄。
哪怕他演唱的《烂泥》,得到歌手同行们频频点赞。
但不少评委(短视频创作者)就是不认可:
现场唱得通常,没有碎片好。
也根本不管人家首先是创作人出身(优于歌手出身),直接说:
“唱得很大众。”
这还只是喉咙与眼睛的差别,幕前和幕后的差别。
还有碎片和现场的差别。
比如华语歌坛之前被公认实力派的张韶涵,百赞团中有人听完她的demo碎片,觉得诠释得过分欢乐。
直到看完现场表演后,又改观说真香。
你也别以为只是一两句毒舌。
这档节目最摧残歌手的地方,是上百名观众的即刻回应。
一堆评语,一个巨大的现场显示板,和弹幕疗效差不多爆燃。
遇到赞扬,那是爽,那是好看。
但遇见毒舌,一堆毒舌爆屏?
那,简直就是给歌手公开行刑。
而听多了这些毒舌,你会听出“真正的气味”。
像舞台表现很出众的马思唯,他的饶舌歌曲《豆瓣酱》,就被爆赞团的创作者强调:
节奏过快,不适宜用到我的视频里。
同样。
宝石Gem改编的《最浪漫的事》,舞台疗效很炸,歌词也贴合生活。
可在视频作者看来,画面感太强,反而限制了创作者的发挥空间。
歌词主导了画面,导致创作者被带偏,最终只会产出一系列同质化的作品。
歌手难堪的面色中似乎有不服……
哦,我的音乐作品就只是你短视频作品的附庸吗?
但听众已然读懂,这群本身已有巨大流量的短视频作者,不是为了一时开心才来做评委。
他们是真打脸,也是真给经验。你可以瞧不起短视频,但任何创作者都未能拒绝新时代最接地气的传播经验。
一位评委小哥说,我们100多个人,不是特地跑来挖苦的。
他们在这档综艺存在的意义,是将音乐与大众传播联接得更紧,一起找出音乐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当然,音乐人也不会一味示弱。
他们会见缝插针,表达自己的坚持。
比如张信哲,他很看重自己受过训练的那个“音乐制做的模式”,表示要做自己认同的音乐,而且不认同音乐该“被碎片化”。
这个问题对成名成腕的歌手,当然更容易有所坚持,话也可以说得更漂亮。
可这些生存都还有问题的歌手呢,他们竟敢如此“坚持”吗?
目前看,短视频创作者在话语锋芒上更胜一筹。
但往前几集,创作者的评价会不会千篇一律?或者太不尊重音乐本身,导致听众口碑反转,倾向音乐人?
也许讨论谁输谁赢,并不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我请问您一个问题好吗?
是短视频创作者在帮助音乐传播
还是音乐帮助他的视频传播?”
因为比起谈音乐的坚持,或者短视频的传播更是真理。
一些创作者的做法则赶超了输赢的对立,具备了更多“合作探求”的新意。
比如有两位短发眼镜小哥。
他们之前,是通过拍《野狼Disco》的短视频走红的。
他们认为,短视频作者不该只是简单侵吞音乐,充当自己视频的bgm。
那样太easy粗鲁。
如今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不管抖音快手B站。
音乐除了让人听,还越来越可以被各类“玩”——通过配乐、剪辑、卡点玩出各类疗效,各种新意。
音乐不一定是视频的附庸。它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结合了视觉、听觉、文字以及各类符号的文化消费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把眼光看向综艺之外。
你会愈加认同这些音乐的“玩”,背后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跨界合作探求。
碎片化的视频反哺音乐,最好的事例就是周笔畅的《最美的期待》。
它本是反响平平的电视剧主题曲,但借着短视频火了,而且是一再传播。
很长一段时间,凡拍摄“有爱”的视频,这首歌就会出现——已经成了很多人认识这首歌的“正确坐姿”。
二次创作在构建之余,也未必就是恶搞、消解。
有时也能实现对原作品的再度传播和评析。
比如崔健,他就有深刻体验。
他说自己的一些老作品,当年或许是反叛的,晦涩的,不被主流接受的。
但经过越来越多人清唱,不断演示,各个角度各类演示……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打开三观的青年,也会让旧作复活。
让冷门的作品,变得大众与流行。
所以,对一些传统音乐人或老乐迷,可能会不认同短视频平台对音乐的一时瞎玩。
可身为媒体人,Sir太明白媒体的生长规律——很多平台都须要经历野蛮生长的过程,产生参差不齐的内容。
这些内容,这些大量同质化的视频,这些其实单一的口水歌的生产模式,恰恰是一个平台优化自己的过程。
它优化了自己,也会优化受众,让受众更挑剔,更刁钻,更有专业欣赏力。
最终,利好的还是音乐人本身。
像张信哲一样做自己,值得尊重;
像崔健和张韶涵一样,不断塑造新的自己,不更有勇气?
前面Sir说2017快手红歌热门歌曲,《为歌而赞》这档综艺,是对现今音乐生态的一次模拟。
那么在综艺之外,Sir确实更好奇以后——这些短视频作者会怎样给音乐推广,会不会真的成功。
很期盼它能探求出新意,给电视机前困扰的音乐人以崭新的提示。
因为一档《乐夏》能改变的事实远远不够。
重塑、五条人、大波浪,从线上走到线下的表演目测红火了,也许就会红火一阵子……这是音乐的A面。
但回到线上呢?
不管观众是流连唱片、卡带、CD机的一代人,还是早已接受了音乐碎片化,看着抖音里《毛毛歌》大头视频前仰后合的一代人。
他们都已改变,点赞和滑走,成了她们难以避开的听歌形式。
身为音乐人,该怎么与这个“线上的时代”找到更有尊严、也更舒适的对接。
这,是音乐的B面。
本文图片来自网路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