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里,个人隐私愈发关键,微博上的“访客记录”是否算作受保护信息,引发了广泛讨论,现在为你深入解读此事。
起诉缘由
原告觉得微博账号跟手机号连在一起,账号上看到的资料能认出具体的人,算是个人资料要好好保管。刚开始打官司时,原告让微博不用会员就能看谁来看过他,并且要赔一块钱。这表明原告非常在乎自己的资料安全,也说明现在大家都很担心网络平台上的资料会不会出问题。
被告抗辩
微梦创科公司辩称,微博上的“访客记录”仅显示特定时段有访客进入用户主页,不包含具体访问时刻等,公开的内容不多,不算侵犯个人隐私信息。而且公开的头像等都是用户自己愿意公开的,属于正常展示,并非非法查看,原告所说的违反约定的情况并不存在。
法律依据
《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网络平台在处理个人资料时,要符合必要限度标准,不能随意抓取和公开过多内容。不过,现行法规对于访问者信息还没有明确的归类,这就导致微博账号的“访问者信息”是否属于受平台保护的个人资料,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也显示出法律在应对新型网络现象时,存在一定的滞后。
归属分析
通过分析微博上的用户活动情况,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可以确定某个具体的人是谁,因此账号的查看历史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尽管如此,平台在公开相关信息的方式和范围上处理得比较恰当,并且提供了匿名浏览的选项。这表明该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了用户的隐私保护要求。
权益平衡
在保障访客查看个人信息的同时,也要尊重被访者的知情选择权,原告团队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访客记录”存在侵犯隐私的问题,因此二审的重点变成了隐私权与知情权发生矛盾时的处理顺序,有些人提出,通过付费了解到的信息,其知情权不应该比个人的人格权更受重视。
行业现状
微博方面说会改进对访客信息的处理办法,确保个人资料安全。南都注意到“访客信息”选项在类似应用中常见,是为了方便沟通、增加联系。比如交友软件Soul,用户可以花钱选择是否显示来客信息或隐藏访问记录。
各位认为微博的“访客记录”功能怎样兼顾各方利益比较合适呢?欢迎大家发表看法,点击赞,进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