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政策推行后,快手的学科类课程推广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很多知名教师的经济收入受到严重打击,这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情况?接下来我们进行详细探讨。
平台现状
现在在快手的培训店铺里,很难见到K12学科类的课程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英语和少数课程还开着销售页面,其他学科课程的销售链接都从直播中撤走了。现在店铺里卖的多是文具、设备、书籍等物品。最近抖音、淘宝、京东、快手等平台都把课程下线了。
网红带货
以前,抖音和快手的网红讲师录播课程非常流行,有些网红讲师拥有数百万粉丝,他们通过直播销售几百元的录播课程,月收入达到三百万到五百万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英语苹果老师”,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晚上进行直播,购物车里有两门英语课程,价格分别是299元和398元,虽然标注的是“幼儿启蒙”,但实际上是面向年纪较小的孩子。
违规隐患
11月25日,记者联系了名为“波波老师说教育”的快手店铺,咨询小学四年级课程情况,店家提供了“四年级专用笔记本”的购买链接,并声称这是直播课的购买方式。如果店家确实在售卖针对四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科类培训课程,那么这种行为就违反了“双减”政策的规定,并且可能涉及提前教授超出标准的教学内容,以及利用寒暑假进行补课等违规行为。
行业冲击
许多平台撤下了中小学的学科课程,这对那些依靠网红教师模式运营的教师工作室或小型教育机构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些网红教师以前通过讲解试题等内容吸引粉丝,然后进行商品销售,转化率很高。他们录制的课程形式简单,价格低廉,销量很大,收入相当可观。但现在课程被下架了,他们只能销售教辅资料和文具,收入大幅减少。
成功案例
快手过去有很多课程销售方面的成功实例。依据《2019快手教育生态报告》,那个时期平台上有教育内容的短视频制作者超过九十九万。例如“阿柴哥数学课堂”的主持人原本从事婚庆行业,2018年2月发布了首个视频,用一两分钟讲解一个数学难题,曾经一度在快手课程销售中位列首位。
治理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谈到,网络上的学科类辅导比较隐秘,有些机构借助直播平台,以公益讲座的名义进行教学活动。同时,许多家长不会举报这些不合规的培训,除非出现矛盾或者觉得效果不佳才去维权,这种情况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
大家认为,面对当前情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执行“双减”政策,防止学科类培训违规开展呢?希望大家踊跃发表看法,同时记得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